那些越来越相爱的夫妻,都偷偷藏着3个绝招 环球快资讯
在选择逐渐多元化,社会结构不一定非要以“家庭”为单位的今天,结婚不再是唯一选项,很多人认为单身也能活得很好。
而对于那些选择进入亲密关系的人来说,认清亲密关系是把双刃剑,是迟早的事。
好的一面——它能让人组成亲密联盟,共同面对人生的高低起落,抵御孤单,大大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坏的一面——你等同于需要跟另一个人“近身巷战”、
伴侣如同一面镜子,明晃晃映射出我们自身的恐惧和创伤,不像单身状态下人少事少,很多问题得以隐藏和回避。
既然选择进入婚姻,我们初心都是希望经营好这段关系。
如果说人性都是会久处麻木、喜新厌旧,那那些可以在婚姻长跑中状态越来越好的夫妻,究竟做对了什么?
01
对“分享”拿捏得很到位
在亲密关系中,“分享”是经常被提到的,也总有句话说:情侣之间失去了分享欲,就是感情散场的开始。
那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,分享到底为何重要,它能够给婚姻中的双方带来怎样的情绪体验?
1)分享带来安全感
很多时候我们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,是因为对对方的信息获取得太少。
比如伴侣长时间断联的时候,是最容易让人胡思乱想的。
因为不知道对方处于什么情境,也感受不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价值。
因此,有些人会通过翻查伴侣手机的方式获取信息,以获得安全感。
但这种方式,其实对于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,对于长期关系的发展更是致命的。
一方太敏感,而另一方又感觉自己不被信任,太多情侣因为这种事情而产生信任危机。
试想一个场景:伴侣去外地出差一周。
第一种情境,伴侣不主动联系你,你主动联系,对方也说很忙,不怎么回应。
第二种情境,伴侣不主动联系,你主动联系时,对方有回应。
但这种情况如果一再发生,每次分离状态时都是你主动联系,长期下来自己会产生一种匮乏感。
第三种情境,伴侣虽然很忙,但是在吃饭的间隙会偶尔发微信给你,只言片语也许只是告诉你一些琐事,或者发一张午餐的照片。
但当下被回应的你很安心,而且这些信息的获得不是来自于你的盘查,同时因为是对方主动的,你还会有一种被重视的心理体验。
这种分享,不是粘稠的控制,才真的能够加强双方的信任。
关系既有呼吸的空间,又有爱意的流动,在这样的关系中,双方都是被滋养的。
但如果长期都是只有一方分享,那另一方感到厌倦要离开是迟早的事。
很多亲密关系的崩盘,也许就是一方选择好要发给对方的照片,在临要发出的那一瞬间,突然觉得独角戏索然无味,于是不发了。
而婚姻的活力,就是这样一点一点,被我们亲手掐灭。
2)分享带来亲密感
两个好朋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有话题,愿意彼此诉说。
婚姻既是男女关系,也是以友情为基础的关系。
良好的婚姻,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:另一半是亲密爱人,同时也是自己稍有界限的好朋友。
在生活中如果只讨论晚上吃什么、孩子的学习、家里的老人这些实质性的话题,缺少作为活生生的人多样性的呈现,在大部分共处的时间中彼此看着手机。
大家什么都不彼此分享,渐渐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。
也许他/她公司里的同事还更了解他/她,在朋友聚会中,感觉朋友知道他/她的事情还更多,
吹吹牛也好,撒撒娇也罢,能充当一个安全、亲密的港湾,才是我们需要亲密关系的原因,不是吗?
02
构建两个人的“专注时刻”
综艺《再见爱人2》里,在最后抉择的前夜,有个经典的回答问题的环节——“36问”。
节目要求两个人共同回答拷问灵魂的36个问题,而在36问的最后,要求每对嘉宾彼此对视四分钟。
这四分钟里,不能转移开视线或做别的事,结果基本每对嘉宾都哭了。
嘉宾都因为这四分钟的对视,得以重新审视彼此在关系中的各种问题。
其实这个“四/五分钟凝视”,是家庭治疗常用的方法。
看过一个网友分享:网友说她老公最近很喜欢跟她做一个游戏,两个人躺在床上,然后对视五分钟,每次她都会哭。
她说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哭,但那种可以看到老公眼底爱和温柔的瞬间,让她觉得婚姻也不过如此了。
这种游戏其实很适合处在倦怠期的情侣。
这个游戏我也玩过,在没尝试之前,我的大脑说:这有什么好哭的?
但在体验的过程中,我却不可抑制地哭得稀里哗啦,最后自己都不好意思了。
亲密伴侣之间其实很需要有情绪自然向外流淌,在这种只有两个人的时空里,我们才能一层层拆解掉平日里的盔甲。
在关系里,我们需要的无非是“被看见、被听见”。
很多时候,女性的“作”和无理取闹不过是为了在伴侣那得到它们。
我们其实可以多想想,自己有多长时间,没有为最亲密的爱人留下一段纯粹的时间了?
有时候关系没有那么复杂,只要你愿意去花心思,用心去浇灌爱意,哪怕是一点点,也足够了。
点点滴滴的爱意就能突破由生活的重压、累计的失望……逐渐构筑起的心墙。
如果觉得对视仪式感太强,也可以换成比如晚上临睡前,该处理的事情已经处理完毕,年幼的孩子也已熟睡。
两个人可以暂时放下手机,一起喝杯茶,窝在沙发上说几句话,聊一会天。
不摆弄手机,当对方说话时看着对方,这样就够了。
话题深或浅、时间长或短都没关系,把这个时空完整留给彼此,一小会足矣。
03
明确关系的定位
有个概念是“家庭排序”,而当中的核心理念就是每个家庭成员有自己的位置,不要去越位。
比如孩子就是孩子,不管家庭情况如何,都不需要代替成人的位置,逼迫自己尽快成长。
更形象具体地解释这个概念就是:
作为女性,站在妻子的角度,其实你只是另一半的伴侣,而不是他的母亲,对方是你的丈夫,不是儿子。
但这说来简单,在实际生活中,有多少妻子把自己当成了伴侣的“妈”?
客观来说,有些男人婚后万事不操心、啥也不会做,跟我们母性太强,着急当妈是有关系的。
事无巨细地为对方操心,累的不光是自己,对于关系也是一种损耗。
伴侣渐渐习惯我们的付出,最后骑虎难下,连偶尔摆烂的自由都没有的是我们。
而在伴侣眼中,“妈妈型”的另一半也是丧失女性魅力的,毕竟他们要的是爱人,而不是老妈子。
而这种思维习惯会导致恶性循环,结果就是女性成为怨妇,男性在家里提不起劲。
所以我们要时刻觉察自己有没有越位,不要揽太多责任,把“妈妈”的身份还给婆婆,做对方的亲密爱人就好了。
把多余的心思放到自己身上,少操些心,做取悦自己的事情也好、提升自己的事情也罢,总之把注意力收回一大部分留给自己。
慢慢你就会发现,不管夫妻关系,还是亲子关系都反而会更好。
我们放心爱自己,是因为我们相信其他的家庭成员有做好自己的能力,这才是一种良性的循环。
以前东西坏了我们去修,现在东西坏了我们就换。
但婚姻关系,除非烂到骨子里,大部分还是值得我们去修复的。
也许有时候需要痛定思痛,但毕竟人生就像打怪升级,不管怎么选择都会遇到关卡。
也许我们收敛一些任性,做出一些调整,柳暗花明后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作者|王吉吉 15年瑜伽教学,有OH卡执行和家庭排序受训经历。希望写下的文字能给自己和他人内心带来一抹清凉。
本文的插画,任何网站、报刊、电视台、公司、组织及个人,未经授权,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。
关键词: